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丼”这个字,那它究竟该怎么念呢?以及它的历史产生渊源是什么呢?
其实,“丼”的日文“どん”罗马音为“don”,比较类似汉语里“咚”的发音,而在汉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分别有两个,一个是「jǐng」另一个则是「dǎn」,前者的含义通(水)“井”,后者则表示“东西丢入井”中发出的声音,有些拟声词的意思。
1981年制定的常用汉字表中,不包含“丼”这个字。因为没有实际可用到的地方,一般都是直接写作“親子どん”或者“親子どんぶり”。之后2001年,日本新闻协会决定,在信息传播中加入之前常用汉字表中没有的,包括“丼”在内的39个汉字并从2002年NHK的节目中就开始使用“親子丼”这样的写法。在随后的NHK放送用语委员会中,在决定采用“丼”这一汉字的同时,也承认了它有“どんぶり”“ どん”两种读法。这时就出现了下面这样的看法。
一般在表示容器时,“丼”只能读作“どんぶり”。作为菜名,原则上“~どん”是首选,像“親子丼“这种,前面的名词不是缩略名称的话,则“~どん”或者“どんぶり”皆可。
那么中文菜单上的,譬如“亲子丼”到底怎么念?逻辑上单单“丼”字念罗马音“don”,意思是对的,但有些尴尬,就好比把“盖浇饭”念成“gài jiāo rice”,所以理论上“丼”还是要按普通话的发音,根据国家教育部《日本汉字的汉语普通话规范读音表》里,“丼”字应念「dǎn」,所以“亲子丼”就该念成“qīn zǐ dǎn”,但大家似乎觉得念成“qīn zǐ jǐng”更顺口,或者索性直接按照日语发音念:“おやこどん”「o ya ko don」。苏州东经日语沈老师为大家解答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