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又到了打盹的季节。人们总是能为犯困找到各种理由,春困秋乏冬眠夏打盹,一年四季无缝衔接,吃饱就睡,人生快事。然而日本人民才是把打盹做到了极致。无论在地铁、办公室、咖啡馆还是地下通道,不管站着坐着蹲着,11区的男女老少都能神态自若地眯一会,和平日勤奋刻苦的形象全然不同。
那么,这种“日本眯”是为什么呢?
日本人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就是以双手交叠的姿势小憩。一脸放松的睡相,是日本人对国家治安的信任,醒来后,钱包和手机都完好地在你身边。
“日本眯”不能和懒惰画上等号,它甚至被视为一种勤奋、可靠的标志,带来升职机会。
日本人不睡觉,每个日本人都这样说。但这当然不是真的,日本人的睡眠艺术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学说法。“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不叫‘打瞌睡’,他们在‘居眠’。”剑桥大学现代日本研究高级讲师布里奇特·斯蒂格博士说。在地铁、公园和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中,日本人除了看书,最常见的状态就是以双手交叠的姿势小憩。就算自己靠在陌生人肩上还淌着口水,双方也都并不在意。日剧里也经常看到,身着笔挺西装的白领们在电车里毫无顾忌地打盹。这种行为就是日本人自称的“居眠”。
“居”意味着“当下、在场”,“眠”就是睡觉。翻译过来,大意就是“睡在当下”,指在“工作间隙短暂睡眠”。
削减了夜间睡眠的日本人,在电车和地铁上得到了“温柔相待”。他们从不压抑自己的困意,随时随地入睡。诞生了“过劳死”一词的日本,至今保持着高强度的国民工作节奏。人们经常听到一种论调:“日本公司职员的本职就是要比社长早上班,比社长晚下班,至于在办公室里是醒着还是睡着,都没什么关系。”
睡眠也可以搭载很多含义和观念价值,安心感也是日本人在公共场所入睡的理由之一。一脸放松的睡相是日本人对国家治安的信任,醒来后,钱包和手机都完好地在你身边。此外,低分贝的安静环境也为日本人眯上一会儿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日本居眠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三方面原因:晚睡传统、早起偏好以及在公共场所入睡的适应能力。
工作场所中的居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则上,员工工作时须态度专注、主动参与,此时睡觉会给人留下没精打采、逃避责任的印象。然而,打盹也会被看作工作疲劳的结果。
日本人认为,勤奋指长时间的尽全力工作,精疲力尽或者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参加会议的人,表现出的是勤奋态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通过克服身体上的不适,一个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变得更加强大,且充满正能量。人们会觉得这类员工忠诚可靠,应当晋升。如果他们因为过度劳累、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而酣然入睡,大家也会原谅他们,并把责任推卸给附体的“睡魔”。
日本社会高度崇尚谦虚,没人会四处吹嘘自己工作勤奋,此时就需要采取某种套路获得社会认可。这样看来,“日本眯”并不能和懒惰画上等号。相反,它是日本社会生活中不成文的特色,通过小憩的方式,让自己暂时从任务中抽离放松,从而确保在工作中表现出更专业的一面。
所以,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并非在打瞌睡,他们在居眠——这三者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