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日语咨询热线0512-67723999
最新活动

日本四大古典民间艺术

返回列表 作者:东经日语 东经日语 luxiang 发布日期:2016-11-02

   雅乐、能乐、人偶净琉璃、歌舞伎并称日本四大古典民间艺术。从历史的沿革来看,能乐得到武家支持,人偶净琉璃、歌舞伎得到町民的支持,雅乐得到官僚、贵族的支持。能乐具有幽玄、孤独、寂静的美。人偶净琉璃、歌舞伎具有热烈、激昂的美。雅乐则具有贵族文化、中国文化绚丽多彩的美。

  能乐

  能 ,亦称“能乐”,是一种假面剧,由相当于歌的“谣”和伴随着“谣”所作的称为“型”的表演,以及舞蹈所组成。

  传自猿乐 能是公元14世纪由观阿弥、纪阿弥文子父子完成的歌舞剧。尽管历史上能一直作为武(士)家的式乐流传下来,但是日本全国也有不少与神事相结合的能以及带有能的风格的民间艺术。传说能是从猿乐发展而来的。发展过程中与中世纪的田乐结合,为地方上的神事祭祀服务。可以说有田乐与猿乐共同参加表演的神事祭祀是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祭祀。在这种特定的艺术环境中进行的田乐、猿乐统称中世纪能。西浦田乐、新野雪祭、上野川住吉祭、吉良川御田祭、毛越寺延年、春日若宫御祭等均为田乐与猿乐相结合的祭祀。

日本文化-苏州日语-苏州学日语

  观世、宝生、今春、金刚、喜多五种能乐在日本全国拥有一定的观众。其中以喜爱观世派曲目的人为多。能乐的歌词谣曲的年销售量在4-5万册左右。就像学习茶道、花道一样,在日本愿意学习能乐谣曲和仕舞(能乐中不用化妆,不带伴奏的简单舞蹈)的人也很多。日本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般要唱谣曲《高砂》。《高砂》曲被日本人喻为祝愿新婚夫妇永远相爱,长命百岁的颂歌。近些年来不少欧美人也对能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见能乐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谈能乐必须谈及狂言。如果说能乐是以音乐为主的歌舞剧的话,那么能乐的姊妹艺术狂言则是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能乐多使用假面具。而狂言除特殊场合外,一般很少使用假面具。由于狂言是一种对话剧,不同于能乐以一两个主角为中心,狂言的配角则同主角一样活跃。尽管以对话为中心,但不时加入一些称为狂言谣的歌谣及称为狂言舞的小舞蹈。从整体上来说,狂言的滑稽内容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

  日本的狂言分为三大流派,即大藏派、和泉派、鹭派。现在以大藏派、和泉派为主要流派,各流派经常上演的剧目基本上都是规定好的。这些剧目需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大名狂言、小名狂言、婿狂言、鬼山伏狂言、出家座头狂言,杂狂言等等。狂言的表演技术很有特色。例如以扇为杯,以扇为瓢。表演开门时口出嘎啦、嘎啦的声音。表演拉窗破了时口出叭哩、叭哩的声音。同能乐一样,狂言也不使用道具,所以才用发音的形式表示拉门、拉窗的存在。

  能乐与狂言的表演内容完全不同,但两者却有着难解难分的亲密关系。现代能乐和古典能乐谣曲有些竟与狂言谣曲没有什么区别,这的确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雅乐

  雅曲正舞 日本的雅乐最初从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大宝元年(701年)设立雅乐寮,作为培养雅乐人才的基地。雅乐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乐”的意思。它根据儒教的礼乐思想编制而成,在中国为祭祀宗庙之乐。但是日本的雅乐却与中国的雅乐有所不同。日本的雅乐相当于中国的俗乐即民间杂俗乐。

  日本的雅乐最初从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大宝元年(701年)设立雅乐寮,作为培养雅乐人才的基地。雅乐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乐”的意思。它根据儒教的礼乐思想编制而成,在中国为祭祀宗庙之乐。但是日本的雅乐却与中国的雅乐有所不同。日本的雅乐相当于中国的俗乐即民间杂俗。

  伴有舞蹈的雅乐称“舞乐”。尽管两者有些区别,但本质相同。日本的雅乐寮除传授雅乐外,还传授三韩乐、新罗乐、百济乐、高丽乐、唐乐、中国南方林邑地区的林邑乐、中国寺院乐——散乐以及日本固有的乐舞——神乐、田舞、东游、倭舞、五节舞等等。日本奈良时代的雅乐还保持着外国文化的风格。然而,进入平安时代以后,其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观雅乐时舞台往往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雅乐舞台的构造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用的舞台,为日本皇族服务的宫内厅乐部的舞台设在室内,但多数雅乐舞台都像靖国神社那样临时设在室外。大阪四天王寺、住吉神社都设有临时的露天石舞台。雅乐舞台高约91厘米,四方约7.4平方米,周围有漆着红漆的栏杆。舞台前、后、中央部有1.8米左右的石台阶,作为演员的出入口。舞台中央还有一个面积约5.4平方米,高约30厘米的舞台,演员在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台。舞台后面左、右各方均有一面大鼓。乐器分左方乐、右方乐。左方乐为日本乐器包括六弦琴、笛、钲、筚篥、三鼓。舞蹈内容因国而异,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雅乐往往有伴歌,不带假面具。外来雅乐则无旁白,也没有伴歌,带假面具的曲目较多。如果事先不了解外来雅乐的曲目内容的话,很难看懂舞蹈表现了什么故事。雅乐有一人舞、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之分。静舞称文舞或者平舞。持牟或剑而舞称武舞。带假面具的称走舞。由孩童表演的称童舞。

  雅乐讲究手、足上的功夫。手上的功夫包括交手、合手、牵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等等。脚上的功夫包括落、押脚、追脚、踊、踏、立、跪、飞、行走等等。手、脚相互配合方能演出一台好的曲目。雅乐中手的姿势对日本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很深。

  如同手式、演奏有它的独到之处一样,雅乐的服装、道具也别具特色。从服装颜色来说,左方舞为红色,右方舞为绿色。所以观看雅乐的人只要根据颜色就能很快分辨出左方舞与右方舞来。服装的种类也很多,有套装装束、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文舞一般使用套装装束。饰兰陵王、纳曾利(武官曲目)时使用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童舞装束为童子装束,多在表演迦陵频、蝴蝶等曲目时使用。由于接受中国及日本平安时代贵族服装的影响,雅乐服装显得雍荣华贵,绮丽无比。

  歌舞伎与文乐(人偶净琉璃)

  本来日本的歌舞伎与文乐是完全异质的艺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文乐较歌舞伎先行一步。但从日本江户时期起,两门艺术作为群众艺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又可称它们为姐妹艺术。目前文乐需要财团法人文乐协会(1963年成立)的资助。正是由于协会成员诸如日本文化厅、日本广播公司、大阪府、大阪市等提供资金,这门古老的日本传统艺术才得以保存至今。当今文乐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接班人不足。那么日本歌舞伎的状况如何呢?由于歌舞伎能够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使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尽管目前歌舞伎不断向古典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它那自由奔放的表演艺术仍受到许多日本人的青睐。如今歌舞伎已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典艺术。

  歌舞伎

  歌舞伎作为一门艺术得到最后的完善可以说是在日本元禄时代(18世纪初叶)。在这以前的歌舞伎近似群舞,不成其为剧。在歌舞伎发展为戏剧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相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出云地区一位名叫“阿国”的女性。阿国是出云大社(神社名)的巫女。为了集资修复出云大社,阿国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歌舞团。她们在京都四条河原一带演出,号召人们募捐。这便是歌舞伎的草创时期,时值17世纪初期。当时战乱已经平息,日本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歌舞伎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人们希望享乐的心情。当时的京都四条河原一带成为卖艺人聚集的场所。人偶净琉璃的戏棚沿街而立,歌舞伎也在这一带表演。从艺的民间艺人均是被排挤的士、农、工、商四大身份等之外的下等人。他们来到四条河原,支起小层,将这里作为谋生的根据地。当时人们称这些民间艺人为“阿原者”或者“阿原乞丐”。至今一些企图诋毁民间艺术表演者的人仍使用“阿原乞丐”一词,其原因就在这里。

  日本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名“定式幕”。这三种颜色同时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凡遇“对面”脚本均由“管弦”演奏开场。管弦是一种下座音乐。下座音乐是指位于舞台下手(左边)与花道(歌舞伎剧场中一条由演员行走的高出地面的通道。相当于能乐的悬桥。因作为舞台上的演员献花的道路,故称花道)相接的演奏场所演奏的音乐。随着幕布慢慢拉开,发自这里的音乐可造成十分浓厚的舞台气氛。为了提高舞台效果,有时还使用一些邦乐(日本乐器)乐器。剧中人入场、退场、道白、动作都有一定的规矩。凡扮演皇室及大人物的角色出现时,一定要用管弦,加之笛、鼓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幕布拉开后,戴着官帽、穿着官服的演员们站成一排,按顺序道白。这种方式被称为“过渡道白”。带音韵的道白有一定的格调,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

  歌舞伎演员独特的化妆方法称“隈取”。通过脸谱的勾画,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恶。歌舞伎化妆法讲究用颜色勾画出演员面部肌肉的轮廓。通过面部肌肉的活动达到夸张人物性格的作用。脸谱中的红色代表正义、武勇。蓝色代表邪恶、阴险。茶色代表化身、恶鬼。此外,丑角的化妆也别具一格,额头上要勾画三条粗线,眼、鼻、口均用颜料勾画出来。

  曾有一段时期歌舞伎禁止使用女演员。但是正如歌舞伎本身就是由妇女创造的那样,男扮女装终归无法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所以这一规定很快就被取消了。

  今天的日本保留下来的歌舞伎舞台寥寥无几。每当滋贺县长滨八幡宫举行曳山祭(4月18日)的时候,都要表演长滨的儿童歌舞伎。曳山由舞台、乐屋、亭三部分组成。前部为舞台,其后为乐屋。乐屋的第二层为亭,是伴奏者专属的地方。曳山狂言的剧目包括《曾我物语》、《太阁记》、《忠臣藏》、《佐仓义民传》、《一谷嫩军记》。由十岁左右的少年担任演员。在大人们的伴奏下,孩子们认真表演。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山形县的黑森歌舞伎、福岛县会津的桧枝歌舞伎、爱知县的地狂言,香川县小豆岛的歌舞伎。

  文乐

  “文乐”是一种木偶剧,与能乐、歌舞伎并称为日本三大古典戏曲。其名称来自于其发祥剧团文乐社,也称为人净琉璃戏。

  人偶净琉璃是指人偶与净琉璃(用三弦琴伴唱的日本说唱曲艺)两种艺术的结合。使用人偶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不限人偶净琉璃一种,但是在表演人偶的同时,使用净琉璃说唱的,只有人偶净琉璃一家。

  对于日本的民间艺术研究人员来说,论证地方人偶净琉璃与正宗人偶净琉璃的关系仍是一项复杂的课题。流传至今比较有名的地方偶净琉璃有新泻县佐渡郡的高幕人偶、文弥人偶;九州大分县中津市古要神社、福岡县筑上郡古表神社的人偶等等。其中古要、古表神社的人偶表演仅限朴素的人偶在幕上相扑。这种表演形式很可能采用了人偶与净琉璃结合之前的方式。

  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习惯使用人偶代替人身参加民间祭祀、神事活动。每逢新年,日本人从神社领到的护身符中就有用纸制的能消病除灾的人偶。以日本东北地区的青森、秋田、岩手三县为中心流传的民间信仰就是用布包住一根约30厘米的木棍,做成一对朴素的神化人偶。通过人偶向人们传达神的旨意。人偶除了被当作替身或神的化身参加宗教、祭祀活动以外,还被一些民间艺人用来表演民间传说、故事。自日本平安时代开始、民间已开始出现人偶剧表演艺术。当时表演人偶剧的艺人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箱子,他们以箱子为舞台操纵人偶进行表演。至于人偶究竟是从中传入的,还是日本固有的,日本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11世纪末12世纪初,没有固定住处的日本民间艺人就开始表演人偶了。中世纪末期的许多日本画卷都曾描绘过这种场景。

  日本净琉璃兴盛于15世纪中叶,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剧目是反映三河国诸侯的女儿净琉璃御前与牛若丸之间爱情纠葛的故事。由于反映这段恋爱故事的说唱十分流行,所以这门说唱艺术的总称便成了净琉璃。16世纪后半叶净琉璃使用新乐器三弦伴奏,使它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从日本各地区作为信仰偶像制作的简朴人偶到为应付复杂的剧情制作的演剧用人偶,几乎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其种类有山车人偶、自动装置人偶、车人偶、吊线人偶、串人偶、灯笼人偶、帛纱人偶等等。

咨询热线

0512-67723999
文章标签
日本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