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学日语的小伙伴们,你们期待的东经公开课又开新课啦!赶紧来看看吧!都有哪些有趣的文化课吧!
一、放生会 放生会(ほうじょうえ)
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此之谓‘放生’。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
日本的放生起源,始自敏达天皇七年(578),剀命于每月之六斋日施行放生。其后,天武五年(676)、持统五年(691)、文武元年(697)、养老五年(721)、神龟三年(726)各有施行放生之例。若就放生会而言,养老四年(720)于宇佐八幡宫所行者,方为其滥觞。天延二年(974),放生会移至石清水八幡宫举行,此后乃成定例。
放生大会是劝诫杀生,感谢给予我们种种果实的秋天的祭日。为了安慰在战争中失去的许多生命,放生大会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就持续下来。
有关放生救护之法,在佛典中颇多记载,如《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品〉记载,往昔佛为流水长者时,见池水枯涸,成千上万之鱼皆濒死亡,长者乃乞王以二十大象盛水救之,又施予食物,复为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后,皆得生忉利天。《六度集经》卷三亦记载,往昔佛为大理家时,见市人卖鳖,以百万价赎之放生之事。此外,《杂宝藏经》卷四〈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记载,一沙弥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欲绝,遂心生慈悲,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沙弥以此因缘,得延命之果报。
二、盂兰盆节 盂蘭盆会(うらぼんえ)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它的另一叫法即盂兰盆节。
盂兰盆法会在中国还在举办,但民间的盂兰盆活动已荡然无存,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现在谈及盂兰盆节,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的节日。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解。盂兰盆节是华夏的节日,日本盂兰盆节只不过是孑遗而已。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现在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现在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现在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三、赏月 お月見(おつきみ)
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日语里对中秋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十五夜’、‘仲秋’、‘中秋の明月’、‘芋名月’等,其中以‘十五夜’及‘中秋の明月’最为普遍。过中秋的习俗早在唐朝时已传入,最初在朝廷贵族之间流行,后来连民间也跟随。著名的[竹取物语]便以中秋为背景。不过在历史上,日人对中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中国人。
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一样,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又称‘月见团子’(一种用糯米造成的白色团子)。这种‘月见团子’是中秋时才在日本百货公司、超市及和菓子店有售。其源已不可考。有可能是唐风。近年亦有人将甜的红豆沙或其它东西涂在无味的‘月见团子’上以改良口味。日人是没有吃月饼的风俗。全日本只有一间做月饼的生产商,但却一连四季都生产,所以你任何时候到日本旅游,都是可以吃到月饼的。虽然日文有‘月见’(即赏月)一词,但日本人重视的是初春的‘花见’而非中秋的‘月见’。日人‘月见’的方式是先将‘月见团子’、苇草及日本酒祭祀上天,然后一家一边吃月见团子,一边从家中的窗口看圆月。也有神社佛寺举行赏月会。
四、歌舞伎 歌舞伎(かぶき)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